本課程的主軸是介紹不同類型的醫師與其生涯規劃,並將這些類型放置在台灣社會發展的脈絡進行理解,以達成聯繫「醫師職涯」與「社會責任」之間的教學目標。首先,學生應能認識到不同醫療院所(醫中到診所)、不同專精導向(基礎研究到基層開業)的醫師典型、工作特性、可能面臨的問題等等。其次,本課程也設定授課內容能兼顧醫療與社會,一方面,包含醫師之路的自我調適、自信建立、自我反思,另一方面也涉及醫師群體對於社會變遷、社會期待、社會責任的關係。作為「醫療專業素養」系列課程的第一站,本課程希望藉此開啟醫學生的專業社會化,並建立適切的專業認同形構。
自我照護與壓力調適、職涯發展、專業社會化、專業認同形構、社會責任、志業
Self-Care and Stress Manag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ruf (vocation)
本課程以社會科學家Max Weber的「志業」(Beruf)概念—現代職業人所具備的生活導引—為基礎,為醫學生規劃數個週次的邀請演講,以期理解不同類型醫師的職業生涯與社會責任。做為台灣社會重要的職業階層與社會群體,醫師們從日治時期至今已存在許多的職業典範。本課程希望學生能夠在認識不同類型的醫師典範與其生涯規劃的同時,也能將這些類型放置在台灣社會發展的脈絡進行理解,以達成聯繫「醫師職涯」與「社會責任」之間的教學目標。考慮到世代差異的多樣性,本課程邀請演講雖然主要集中在目前執業的資深醫師,但同時也鼓勵學生從更早或更近的世代去選擇參考對象:一方面,學生可透過相關書籍(可見「參考書籍」)去認識更早世代的醫師們;另一方面,學生們也可透過網路時代的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去瞭解年輕世代醫師的想法。總之,本課程希望兼顧貫時性與共時性的視角,來開啟醫學生的專業社會化,並建立適切的專業認同形構。
# | 類別 Type |
版本 Version |
書名 Title |
出版年 Year of publication |
作者 Author |
出版者 Publishers |
ISBN | 單價 Price |
圖書館館藏 Library collections |
備註 Note |
---|---|---|---|---|---|---|---|---|---|---|
1 | 指定用書 Use Books | 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 | 1991 | Max Weber | 台北:遠流 | 0 | 無 | 無 | ||
2 | 指定用書 Use Books | The worthless remains of a physician’s calling: Max Weber, William Osler, and the last virtue of physicians | 2018 | Nussbaum, A.M. | 0 | 無 | Theor Med ...more | |||
3 | 指定用書 Use Books | 54 | 歸檔台灣醫療:初探醫師書寫的歷史與社會學 | 2004 | 郭文華 | 0 | 無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more | ||
4 | 指定用書 Use Books | 65 | 醫療實作的社會學:在地醫療—社會想像及實作對批判的啟發 | 2019 | 林文源 | 0 | 無 | 《台灣社會學刊》 ...more | ||
5 | 參考書籍 Refer Books | 生活之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生活與行醫哲學 | 2009 | William Osler | 立緒 | 0 | 無 | 無 |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為講授、討論,並配合數次邀請演講。修課學生分為六個學習小組(每組四人),負責針對某一週的演講,於每次演講之前,閱讀講者所提供的資料、搜尋該週講者本身職涯(或相似職涯之典型),作為課堂上提問與討論之基礎。此外,修課同學依照分組與授課教師共同擔任現場提問,以「職業生涯與社會責任」為主軸,來理解該次演講議題與其中蘊含之職業與社會理念。最後,學生應透過本課程設計之三項學習任務(參考「成績考核」),來凝聚、反思進而形成自己關於醫師之職業生涯、社會責任的想法。
# | 標準 | 佔比 | 備註 |
---|---|---|---|
1 | 課程參與 | 40% | 小組現場提問20%、演講內容整理20% |
2 | 書面作業 | 60% | 個案比較30%、媒體製作30% |
基於透明與負責任的原則,本課程鼓勵學生利用AI進行協作或互學,以提升本門課產出品質。根據本校公布之「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本門課程採取有條件開放,說明如下
- 學生可於課堂作業或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進行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然而,在本課程的「個人反思報告」、「小組採訪作業」中,學生不得使用生成式AI工具撰寫作業。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教師、學校或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
- 本門課授課教材或學習資料若有引用自生成式AI,教師也將在投影片或口頭標注。
- 修讀本課程之學生於選課時視為同意以上倫理聲明。
上課時間詳課程大綱 限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