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本課程的主軸是提供清大後醫學系學生以「診所」為基礎的跨專業溝通,並以此達成團隊建立、營運管理、醫病關係各面向的學習。醫學教育在臺灣的主流場景,大多以醫學中心或大型醫療院所為教學機構,然而,清大後醫系學生在公費服務的八年生涯之中,也有四年的機會選擇至「診所」(各地方衛生所)服務。任職於診所的醫師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與大型醫療院所的訓練相當不同。離開組織科層多、醫療分科細、醫事職類人員齊的大型院所之後,一位醫師要能肩負起領導小型醫療團隊、培養在地醫病關係、熟悉跨專業醫事職類溝通合作等任務。因此,本課程將整合相關學習內容,以清華大學附設診所(委託北榮竹東分院經營)為學習場地,培養清大後醫系學生未來擔任診所或衛生所醫師的能力。

跨專業溝通、醫病關係、團隊建立、醫務管理、基層醫療

Inter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 Team-Building, Medical management, Primary Care

本課程內容分為兩部分:一,診所相關醫務管理與團隊合作;二,診所醫療實務觀察。第一部分內容涵蓋,醫藥法規與實務、診所軟硬體與人力配置、日常營運管理與協調。第二部分則以清大附設診所的臨床業務(一般內科、家庭醫學、心臟科)作為實務觀察的場景,由診所醫師帶領學生參與日常看診過程,以此學習醫病關係、跨專業溝通、基層醫療等議題。

# 類別
Type
版本
Version
書名
Title
出版年
Year of publication
作者
Author
出版者
Publishers
ISBN 單價
Price
圖書館館藏
Library collections
備註
Note
No books available.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為課程講授、小組討論、實地觀察、期中期末報告。修課學生分為2-3個學習小組(每組三人),於三次課程講授之前,閱讀指定教材作為課堂上提問與討論之基礎。此外,修課同學依照分組與授課教師共同至清大附設診所,進行診間觀察與學習,並在結束後提出問題與反思。最後,學生應透過本課程的學習,完成一份「診所執業能力自我評估表」,形成自己未來至基層診所或衛生所服務的自我認識與初步評估。

 
 
# 標準 佔比 備註
1 診所執業評估表 30%

2-4週課程內容為基礎,建立一份診所醫師執業所需之核心能力的評估表。第五週上課前繳交。

2 反思心得 30%

門診觀察反思心得10%*3,該週結束前繳交。

3 期末報告 40%

診所執業自我評估20%、現場情境題回應20%

基於透明與負責任的原則,本課程鼓勵學生利用AI進行協作或互學,以提升本門課產出品質。根據本校公布之「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本門課程採取有條件開放,說明如下

  • 學生可於課堂作業或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進行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然而,在本課程的「個人反思報告」、「小組採訪作業」中,學生不得使用生成式AI工具撰寫作業。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教師、學校或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
  • 本門課授課教材或學習資料若有引用自生成式AI,教師也將在投影片或口頭標注。
  • 修讀本課程之學生於選課時視為同意以上倫理聲明。
翻譯僅供參考



今日瀏覽次數: 186,總瀏覽次數: 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