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素養一:醫師職涯與社會責任】 課程大綱
 
 

本課程的主軸是介紹不同類型的醫師與其生涯規劃,並將這些類型放置在台灣社會發 展的脈絡進行理解,以達成聯繫「醫師職涯」與「社會責任」之間的教學目標。首先, 學生應能認識到不同醫療院所(醫中到診所)、不同專精導向(基礎研究到基層開業) 的醫師典型、工作特性、可能面臨的問題等等。其次,本課程也設定授課內容能兼顧 醫療與社會,一方面,包含醫師之路的自我調適、自信建立、自我反思,另一方面也 涉及醫師群體對於社會變遷、社會期待、社會責任的關係。作為「醫療專業素養」系 列課程的第一站,本課程希望藉此開啟醫學生的專業社會化,並建立適切的專業認同 形構。
自我照護與壓力調適、職涯發展、專業社會化、專業認同形構、社會責任、志業 Self-Care and Stress Management,Career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ProfessionalIdentityForm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Beruf(vocation)
本課程以社會科學家Max Weber的「志業」(Beruf)概念—現代職業人 所具備的生活導引—為基礎,為醫學生規劃數個週次的邀請演講,以期 理解不同類型醫師的職業生涯與社會責任。做為台灣社會重要的職業階 層與社會群體,醫師們從日治時期至今已存在許多的職業典範。本課程 希望學生能夠在認識不同類型的醫師典範與其生涯規劃的同時,也能將 這些類型放置在台灣社會發展的脈絡進行理解,以達成聯繫「醫師職涯」 與「社會責任」之間的教學目標。考慮到世代差異的多樣性,本課程邀 請演講雖然主要集中在目前執業的資深醫師,但同時也鼓勵學生從更早 或更近的世代去選擇參考對象:一方面,學生可透過相關書籍(可見「參 考書籍」)去認識更早世代的醫師們;另一方面,學生們也可透過網路 時代的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去瞭解年輕世代醫師的想法。總之,本 課程希望兼顧貫時性與共時性的視角,來開啟醫學生的專業社會化,並 建立適切的專業認同形構。
# 類別
Type
版本
Version
書名
Title
出版年
Year of publication
作者
Author
出版者
Publishers
ISBN 單價
Price
圖書館館藏
Library collections
備註
Note
No books available.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為講授、討論,並配合數次邀請演講。修課學生應於 每次演講之前,閱讀講者所提供的資料、搜尋該週講者本身職涯(或相 似職涯之典型),作為課堂上提問與討論之基礎。此外,修課同學依照 分組與授課教師共同擔任現場提問,以「職業生涯與社會責任」為主軸, 來理解該次演講議題與其中蘊含之職業與社會理念。最後,學生應透過 本課程設計之三項學習任務(參考「成績考核」),來凝聚、反思進而形 成自己關於醫
 
 
# 標準 佔比 備註
No scores available.
翻譯僅供參考



今日瀏覽次數: 342,總瀏覽次數: 84051